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苗生明告诉记者,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可以给检察办案一线提供最直接、最鲜活、最有效的范例指导,解决司法办案中的疑难问题,还可以形象、生动地对社会公众起到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作用。
2月11日最高检发布首批涉疫典型案例以来,已累计发布十批次共计55个涉疫典型案例,涉及维护疫情防控秩序、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和助力复工复产等多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依法防控疫情过程中检察业务办案的全部现实需求,成为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相关案件的“参考宝典”。
此后,最高检又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既要严厉惩治严重妨害疫情防控的犯罪行为,又要把握好违法行为与刑事犯罪的界限、严厉打击与依法办案的关系;既要考量行为社会危害性评价的一般标准,又要关注防控疫情时期的特殊危害性及其恶劣情节;既要总体上体现依法从严从重打击的政策要求,又要避免不分具体情况搞“一刀切”的简单操作。
典型案例突破“盖棺论定”的认知,意味着更大的司法责任
“天下兴亡,我有责任。”对检察机关而言,责任担当就是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格局情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维护公共利益而积极履职。在依法战“疫”中,检察机关不但不能缺位,更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走进新时代,检察人如何自我定位,怎样担起职责,是每一名检察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最高检党组看来,根据疫情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和依法防控疫情要求,及时发布典型案例,主导涉疫刑事案件办理,护航疫情防控始终在法治化轨道上持续推进,就是一种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
在发布的十批典型案例中,大部分案件在发布时并未宣判,有的甚至还处在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阶段,这完全突破了人们对典型案例应当判决后“盖棺论定”再发布的一般认知,这也意味着检察机关要对这批案例承担更大的司法责任。
最高检一位院领导告诉记者,之所以在案件刚刚进入检察环节就对外发布,除了对案件办理已有十足的信心外,更重要的还是出于对依法防控疫情现实需要紧迫性的积极回应。“如果等判决生效再发布典型案例,很可能就是两三个月以后的事了,显然满足不了疫情期间维护社会秩序、预防违法犯罪的现实需要。所以案件只要进入检察环节,我们反复筛选研讨认为符合发布要求,就及时对外公布,及时向社会传递信号,告诉公众这种行为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这些案件对社会是一种教育,对罪犯是一种警示,为维护整个经济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法治的样本。”
对依法防疫现实需求紧迫性的积极回应,不仅体现在典型案例发布时所处的司法程序上,也体现在每一批案例的主题和内容上。
第一批典型案例在案件类型选择上突出了广泛性,体现了场域广、类型多、兼顾实体处置与程序适用等特点;第二批进一步聚焦打击重点,同时兼顾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统一适用;第三批体现出专业化特点,5个案例中有3个是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案例,并在法律要旨中详细阐述了“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界限;第四批重点关注了疫情防控经济类犯罪,特别是制假售假类犯罪……从前期突出打击重点,强调“从严从快”,到中后期关注复工复产和社会关系修复、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可以说,每一批典型案例的发布突出明确的打击重点,回应人民关切,聚焦解决检察办案实际需求。
3月12日发布的第五批5个典型案例,聚焦依法严惩利用疫情实施诈骗犯罪。为何要在这个阶段选取涉疫诈骗犯罪发布典型案例?
截至第五批典型案例发布前夕,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诈骗罪869件917人,起诉516件545人,批捕、起诉的人数均占所有涉疫情犯罪案件的四成左右,批捕件数更是超过50%。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及时发布涉疫诈骗犯罪典型案例,一方面是要针对涉疫诈骗犯罪高发的态势,及时通过典型案例指导检察机关办理相关案件,同时也要向人民群众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警示预防相关违法犯罪。在此次发布中,最高检还总结出疫情期间诈骗犯罪的十种类型,例如虚假出售防疫物资、谎称筹集善款、利用学生网络课堂诈骗等,而后又针对十种类型向社会发布了十条预防诈骗建议,受到广泛欢迎。
新冠肺炎疫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虽然日益向好,但境外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境外回国人员妨害传染病防治刑事案件时有发生。3月13日,最高检、公安部、海关总署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 依法惩治妨害国境卫生检疫违法犯罪的意见》,提出要依法及时、从严惩治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为适应这一变化,最高检联合公安部共同发布第八批依法惩治涉境外输入型疫情防控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此前就备受舆论关注的河南省郭某鹏妨害传染病防治案、宁夏回族自治区丁某某涉嫌妨害国境卫生检疫案等3个案例入选。
“每周一批典型案例,每批回应一个主题”,在过去两个月中逐渐成为常态。发布十批55个典型案例不仅是检察机关在疫情特殊时期向社会提供的“货真价实”的检察产品,更是检察机关在以检察自觉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的使命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