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老年往往会怀旧,喜欢回忆曾经的辉煌和趣事。一个学者,当学术思想枯竭的时候,也会追溯以往的成就,一方面是总结学术研究之路,宽慰自己的一生没有白过;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的家人、同行、亲友及弟子一个交待,留下一生劳苦的瞬间喜悦。
我与大多学者有所不同。一方面,我不是一个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或教学的学者。自1984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编辑部(后来并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当编辑、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到1996年调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亦称“中国检察理论研究所”)担任编译部主任、《检察理论研究》副主编、《中国刑事法杂志》主编(2012年卸任),我一直从事“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同时,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和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期间,我的“主业”是科研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直到2014年退休以后被湖南大学聘为全职教授,才算专门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所以,我的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业余爱好。另一方面,我虽然学的是刑法,但研究的范围并不全是刑法。围绕着刑法学的研究,我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到与刑法学密切相关的国际刑法学、犯罪学、犯罪被害者学、刑事诉讼法学、检察学、司法制度及其改革等多个领域,形成刑事一体化的研究领域。《刑事法研究》中所汇集的就是我这些年来围绕刑事法学进行研究所取得的部分成果。这些成果,对于现今的学者是否有参考意义我不敢断言,但对我个人而言,毕竟是值得珍视的。
关于刑法学的研究
在大学读书时,我虽然每一门功课都是优秀,但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刑法,觉得刑法是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法律。大学三年级选择学年论文时,我写了“论过失犯罪”,其中第二部分以“试论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理论根据”为题发表在《法学研究》1982年第2期。1982年2月,我提前毕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跟随高铭暄、王作富教授攻读刑法专业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刑法中的流氓罪》,由群众出版社1988年出版(1991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单个罪名为题出版的学术著作。1999年,我重返中国人民大学跟随高铭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刑法理性论》(200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获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在刑法学研究中,我针对当时刑法立法中“宜粗不宜细”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了刑法立法的明确性原则(1991年);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定罪标准,首次提出了刑法的公平观(1994年);针对刑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把刑事司法引入刑法学研究的视野,首次指出了刑事司法中的地方化、行政化、大众化对刑法适用的负面影响(2002年);作为大陆学者,首次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了“学术著作·大专用书”之《刑事责任比较研究》(1996年)。
作为一个业余的刑法学者,我未能参加每年的全国刑法学年会,但在30年来的历届刑法学年会优秀论文评选中,我都获得了一等奖或特别奖,成为最幸运的学者:《论刑法的公平观》一文,2000年获中国法学会“海南杯世纪优秀论文”(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1984—1999优秀年会论文)一等奖;《论贿赂外国公职人员罪》一文,2006年获中国法学会“西湖杯优秀论文”(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0—2005优秀年会论文)一等奖;《社会危害性的刑法价值》(与我的博士研究生陈伟强联合撰写)一文,2011年获中国法学会“马克昌杯优秀刑法论文”(中国刑法学研究会2006—2010优秀年会论文)特别奖;《网络犯罪:传统刑法面临的挑战》一文,2016年获中国刑法学研究会(2011—2016)优秀年会论文一等奖;《刑事责任通论》一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999年获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图书奖一等奖第一名;《刑法改革的价值取向》一文(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2003年获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文章类一等奖第一名,并被收入《改革开放三十年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此外,我有幸参与了高铭暄教授主编的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刑法学研究的代表作《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和高铭暄、王作富教授联合主编的代表新中国成立30年来刑法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的撰写;参与了中国与法国刑法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以中文版三卷本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法文版四卷本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了香港城市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为香港回归所做的香港法律中文文本的编撰工作。我还有幸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刑法修改研究小组成员参加了1997年刑法修改的相关工作。这些学术活动对我研究刑法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