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出版社
pic pic

干货!这些讯问过程中的小技巧,你get√到了吗?(一)

时间:2018-11-01 16:57:53 作者: 来源:整理自中国检察出版社《吴克利讲讯问》一书
分享到:

1541062722117038508.jpg

下面来阐述对被调查人进行心理强制的攻击规律和讯问方法,今天先为大家详细介绍第一种技巧方法:

 

矛盾讯问法

 

矛盾讯问法,即讯问人员通过寻找被调查人的供述矛盾,通过揭露谎言,逼其说明原因交代犯罪事实。

1.矛盾讯问法的具体含义

有经验的讯问人员都喜爱利用被调查人的供述矛盾,通过对其进行揭露来达到使被调查人交代、供述的目的。这种揭露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被普遍使用,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的司法部门也大量使用,比如,他们在讯问的方法上仍然采用“逻辑的途径”进行讯问。这种讯问方法的普遍性、一致性,证明矛盾的揭露在讯问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逻辑推理找出矛盾予以揭露,其目的是对被调查人进行心理限制达到供述的目的。讯问中从矛盾的来源可将矛盾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被调查人有直接联系的矛盾;另一类是讯问人员为其设定的矛盾。被调查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一需要,伸出了犯罪的手。首先,由于道德品质上的自私、贪婪、忌妒、多疑,在相互关系上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作用不同决定了犯罪主体之间的矛盾。其次,被调查人主观方面的心理矛盾。被调查人在接受正面讯问时,处于被指控的地位,由于法律规定使得讯问人与被调查人形成了特殊的关系,后者心理受到的影响极大,便被动地与犯罪事实联系到一起,当讯问涉及犯罪事实的时候,产生了两种对立的矛盾心理状态,即拒供还是供述两种对立的心理活动,两种意念的此起彼伏,反映出反复动摇的矛盾心理。最后,被调查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存在的矛盾。被调查人实施了犯罪以后,犯罪时的情境总是不断在大脑的思维中迂回,被储存起来形成心理事实。案发后畏罪心理的表现,反映在讯问中是被调查人大多采用谎言、假话来对抗,这些假话、谎言与客观事实的存在必然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供词与供词之间的矛盾,情节发展内在联系的矛盾,证据之间的矛盾,行为人与某情节的矛盾等。或者讯问人员为了促进被调查人的供述而设置的矛盾,将其假设在某一犯罪情节中,让被调查人继续深化、发展这一矛盾,达到暴露谎言的目的。被调查人在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时,总会涉及行为的前因后果。而在前因后果发生矛盾的时候必然在因果关系的环节中表现出来,为了通过对供述矛盾的揭露达到对被调查人的“心理限制”,提取被调查人在供述中的矛盾环节组成完整的揭露矛盾的攻击体系,笔者将那些能够证明供述矛盾存在的环节称为“逻辑环节”。

2.矛盾讯问法的运用

 如何根据逻辑推理寻找逻辑矛盾,这是讯问活动中运用逻辑关系的重要目的。一些有经验的讯问人员在讯问时,习惯上大多采取迂回的讯问方法来寻找案件中的逻辑矛盾。这种方法是:先不涉及讯问的主题,而从外围步步深入,从情节找主干,从小到大,从案件发展的每个情节到细节,间歇性地让被调查人重复进行深追,从案件情节的不同角度、不同顺序进行深化细追,在整个情节中把关键性的细节抽出来,混杂在次要的问题中让其供述,进行推理、比较来发现逻辑矛盾。被调查人在谎供中的矛盾就是通过某一供述环节反映出来的,表现为违反了客观存在的规律性。例如,某副市长忽然违反国家对走私汽车入户的管理规定,批条指示该市车管所给予走私车入户上牌,如果不是“有利可图”,这位副市长能愿意干这种既承担责任又违法的蠢事吗?按正常人的行为规律,如果不是“有利可图”不会有违反规定、违反法律的行为后果。讯问中为了证明“有利可图”的目的,首先必须证明矛盾的存在。矛盾的出现必然会引起矛盾的情节,而这一情节又隐蔽在事件发展的环节中,通过提取这些隐蔽的情节,来达到证明矛盾的目的。也就是说,能够提取足以证明矛盾存在的环节,进行逻辑分析、推理来证明矛盾、揭露矛盾,这就是“逻辑环节”。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逻辑法”。

 运用“逻辑法”来设置“逻辑环节”是证明矛盾、揭露矛盾的需要。从设置的方法来看,它是通过提取“有理”“有利”“有节”客观存在的事件和环节,来推出矛盾的方法。

上述的讯问记录中的“逻辑环节”的提取已足够证实“矛盾”存在的原因了。

前面设置的问话已经充分证明了违章贷款,收受贿赂的目的,用一切能够证明被调查人供述矛盾存在的情节,完整、系统地揭露犯罪的行为过程,也是逻辑环节的设置过程。

“逻辑法”的运用就是实践中通过提取被调查人无法抵赖的某些特定的事实和环节进行组合,使之能系统化地揭露供述矛盾,证明犯罪结果的过程。

 

下期精彩继续~


中国检察出版社
0
购物车

扫一扫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
中国检察出版社
0
购物车

扫一扫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